- 既能镇惊定神,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伤寒论共有113方,下列哪方为有方无药:琥珀
远志
朱砂
磁石#
龙骨#牡蛎泽泻散
麻黄升麻汤
禹余粮丸#
苦酒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 虚寒久泻等证多用大青龙汤证中有。温热性质的药物#
性味苦温的药物
药味酸甘的药物#
性味苦甘温的药物
性味辛温的药物不汗出而烦躁#
身不疼,但重#
身疼痛#
脉浮缓#
- 沉降药物的作用有《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泻下#
清热#
重镇安神#
收敛#
止咳平喘#一致
离合
一阴一阳#
一元
气
- 太阴温病发汗而汗不出者,如发疹者,治当用表阳受伤,筋脉失养
阴液耗伤,筋脉失养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气血两亏,筋脉失养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银翘散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
银翘散去
- 槟榔治食积气滞,泻痢后重,与其何项功效有关利水消肿
杀虫
消积导滞#
行气#
缓泻通便#
- 以下为中期升结肠癌的临床表现是《痹论》痹病痛久的原因是有间歇性右下腹隐痛#
可及右下腹肿块#
多伴有贫血#
多有便血或黏液血便
多有里急后重入脏伤正
留于皮肤间
留连筋骨间#
入腑伤气
以上均不是
- 小茴香治胃寒气滞的脘腹胀痛,是与其何功效有关温中散寒#
温经通脉
消积导滞
和胃化湿
行气止痛#
- 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患者脘腹及两胁胀满疼痛,按之痛剧,且见郁郁微烦,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者,治宜蒲黄#
五灵脂#
血竭#
水蛭
茜草#大承气汤
厚朴大黄汤
大柴胡汤#
厚朴三物汤
厚朴七
- 竹沥治疗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是取其什么功效清热豁痰#
宽胸散结
定惊开窍#
润肠通便
利气降逆
- 《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老人不夜暝"的主要机理是( )麻子仁丸证可以见到的临床表现是( )气血衰#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肌肉枯,气道清#
五脏之气相搏#
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潮热,谵语,腹满病
不大便数日无所苦#
脉
- 葛根芩连汤证中的下利一证,最确当的病机是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太阳表邪不解,水气内停
表证误下,邪热内结肠胃#
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下利便脓血
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脉微细,但欲寐#
利不止,
- 桑叶能散风热#
清肝热#
清胃热
清心热
清肺热#
- 大黄的功效是小承气汤方中,大黄的煮法哪项是正确的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行气破滞
逐瘀通经#与他药同煮#
后下
先煮
麻沸汤浸泡
以上都不是
- 下列哪些是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黄汤证的共有症状(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治宜( )发热
但头汗出
腹满#
腹痛#
便秘清热化湿#
通腑泄热
豁痰开窍#
清心开窍
芳香化浊#
- 四川的道地药材有不属于寒热并用的方剂是贝母#
黄连#
川芎#
乌头#
茯苓半夏泻心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黄连汤#
黄芩汤
乌梅丸
- 吴茱萸汤证的病机包括( )《金匮要略》论"寒疝"的主症是寒热错杂、升降失司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胃中虚寒,寒浊上逆#
脾虚湿盛,寒湿困脾
中阳虚衰,寒浊中阻#腹痛#
厥冷
便秘
冷汗出
阴囊偏大偏小
- 用天南星治疗的病证是肠扭转的病因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寒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痈疽肿痛#
毒蛇咬伤#肠系膜过长#
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
肠内容重量骤增#
肠壁过松
肠管动力异常#
- 葛根常用治外感表证#
湿热泻痢
脏器下垂#
疹发不畅#
热毒疮疡
- 山药、黄精均可治脾胃虚弱证,是取其共同功效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养脾阴#
燥脾湿
益胃生津
补脾气#
健脾止泻痉病
湿病
暍病#
历节病
水气病
- 《素问·热论》全篇原文所涉及的外感病有( )下列治法哪些属于反治法( )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
温病#
寒湿病
暑病#戴阳证,用通脉四逆汤#
热厥者,用白虎汤#
阳虚便秘,用济川煎#
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
热结旁流,用
- 葶苈大枣泻肺汤不可用于下面证候中的治疗风湿在表使用微汗的机理是( )肺痈初期,兼有表证者
肺痈初期,肺壅特甚,形气俱实者
支饮不得息者
肺痈初期,肺壅特甚,形气俱实者
肺痿吐涎沫者#温扶表阳,扶助卫气#
卫阳之气,
- 下列方中附子生用的是( )阳明病的性质主要是( )四逆汤#
白通汤#
附子汤
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里证#
虚证
实证#
热证#
寒证
- 瓜蒌的适应证是下列含有大黄、芒硝的方剂是( )痰热喘咳#
胸痹、结胸#
肺痈、肠痈、乳痈#
肠燥便秘#
食积、脘腹胀痛大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承气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为湿在肌肉,用药宜选用( )一两
三两
半斤
二两#
鸡子大滑石,大豆黄卷#
茯苓皮、苍术皮#
藿香叶、鲜荷叶#
黄连、厚朴
白通草、桔梗#
- 黄土汤的药物组成是( )干地黄、白术#
阿胶、甘草#
附子、黄芩#
党参、茯苓
伏龙肝#
- 《灵枢·营卫生会》提到下焦之气循行经过的部位有(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大便不通,小承气汤主之,其脉象应是别回肠#
布胸中
注于膀胱#
走腋
并胃中脉沉实
脉迟有力
脉滑而疾#
脉沉紧
脉实大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述的顺天守时养生法则是( )当归芍药散方中没有春秋养阴
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
冬夏养阳
春夏养阴生地#
川芎
白术
泽泻
茯苓
- 某男,55岁。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舌苔浊腻,脉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其治法宗《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精气乃绝”的主要机理是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味厚则泄
味薄则通
气厚则发热阴阳更胜
-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为柴胡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产生机制主要是当归、干姜、附子、甘草
当归、人参、干姜、附子、甘草
当归、茯苓、干姜、附子、甘草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甘草、细辛、通草#
当归、芍药、甘草
- 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脾胃受损
患者是否劳倦过度,贪凉饮冷等病史或诱发因素
起病急骤,初起以寒热,身痛为主要表现,进入气分后,以发热,心烦,出血体征,常兼有脘痞
-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精气乃绝”的主要机理是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 )阴阳更胜
阳阴离决#
阳虚阳亢
阳虚阴盛
以上均不是分温二服
分温三服
少少温服之#
温顿服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 患者产后不久,见少腹满如敦状,时腹部隐痛,大便稍结,小便微难而口不渴,舌质偏红,苔白,脉沉缓,其治疗宜用下列哪一种病证不可用下法五苓散
甘遂半夏汤
抵当汤
土瓜根散
大黄甘遂汤#痉病
宿食
脾约
肠痈
暍病#
- 《素问·痿论》认为“痿躄”的主要病机是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宜用( )宗筋弛纵
骨枯髓虚
胞络阻绝
肺热叶焦#
肌肉濡渍麻杏石甘汤
桑杏汤
杏苏散
桑菊饮#
银翘散#
- 《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含义是泻心汤主治( )脏藏而隐,象现而彰#
藏为主,象为副
藏应于象,象应于藏
藏主内,象主外
以上都不是吐血#
便血
衄血#
咯血
崩漏下血
- 斑的治疗原则是( )湿温湿重于热的证型有( )清热解毒
清胃泄热#
清营泄热
凉血化斑#
透热转气邪遏卫气#
湿困中焦#
湿阻膜原#
泌别失职#
伤络便血
-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功效的药有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大血藤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野菊花调和营卫
通阳化气行水
通经活血#
温通心阳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 用芦荟治疗小儿虫积腹痛,是取其什么功效麦芽与谷芽的其同主治证是软坚泻下
清热
杀虫#
逐水
疗疳#断乳、乳房胀痛
脘腹冷痛
肝胃不和之胁痛
脾虚食少#
米面薯芋食滞证#
- 泽泻、猪苓利水力强,可同用治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的共同症状为( )小便不利#
水肿#
泄泻#
淋证#
经闭乳少发热#
脉浮#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小便涩痛
- 治疗滑脱诸证,下列哪二药常配伍使用《素问·经脉别论》所言的肺通调水道理论,对治疗水肿病的方法有重要启迪的是代赭石
煅牡蛎#
牡丹皮
煅龙骨#
煅石膏温阳利水
攻逐水饮
渗淡利水
提壶揭盖#
以上均是
- 脾约证的脉象是脉滑而疾
脉沉迟
趺阳脉浮而涩#
脉浮大
脉微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