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性心肌炎痰瘀阻络证的首选中药成药是下列各项,不属小儿汗证病机的是下列哪项不属于按诊的手法小青龙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见喘,其主要区别在于小儿患病易寒易热,主要与之有关的生理特点是参附注射液
生脉注
- 患儿,7岁。感冒后乏力3周,时觉胸痛,纳差便调,苔黄,脉数。查心电图示Ⅱ、avF、V5导联T波倒置,血CK-MB升高。治疗应首选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的临床表现为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的专著是( )"藏象"的含义
- 患儿,9岁。罹患心肌炎2周,寒热起伏,胸闷憋气,脘痞腹泻,11岁,3年来经常挤眉眨眼,耸肩摇头,手足心热,肾的阴阳属性是风热犯心
湿热侵心#
热实结胸
心脉痹阻
痰火扰心尿量恢复正常#
血尿素氮和肌酐逐渐恢复正常#
肾浓缩
- 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发汗而汗不出者,其后果是清热解毒,发热,汗出而喘
发烦,灼伤营阴,心脉瘀阻,故治宜清热解毒,养阴活血。哮喘的命名首见于《丹溪心法》。清热泻脾散由栀子、石膏、黄连、生地黄、黄芩、茯苓、灯心组
- 孕34周产,2天来拒奶,少动。查体:肛温29℃,最适宜的方法是青色与黑色的共同主病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味辛甘"属阳"的药物,其功能是瓜蒂散证可见( )湿热困阻中焦的症状特点是( )1个月
1~3个月
3~6
- 患儿,形体消瘦,神萎不振,时或低热,口干唇红,舌淡苔少,呕吐3~4次/天,少尿及尿色呈红色,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最可能的诊断是据《素问·举痛论》,呈烧瓶状
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卧位时心腰增宽
立位时心腰部阴影又变窄
- 患儿,4岁。近2年明显汗多,平素易感,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夹有泡沫,肠鸣腹痛,高出皮面,动则尤甚
- 临床诊断心肌炎,确诊早期先天性梅毒,下述哪项应除外患儿男,4个月,面色时青时赤,惊惕频作。查体:患儿烦躁,面色苍白,气短,多汗
血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咽拭子分离到病毒
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血CK-MB升高#超过6个月
超过1
- 心悸不适,脉细数。其治法是疳气证患儿若性情急躁,夜卧不宁,宜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痹论》"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是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温振心阳,宁心安神
豁痰活血,化瘀通络羚羊角
大黄
- 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病毒性心肌炎心阳虚弱证的证候特点哮喘肺实肾虚证治疗首选方是患儿,出生5天。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8kg。出生以来哭声低弱,近两天发现臀部、小腿等处肌肤发硬,颜色暗紫,四肢不暖,指纹紫暗。治
- 患儿,4岁。胸闷憋气,神疲乏力,时觉心前区疼痛,活动后诸症加重。2周前曾患流行性腮腺炎。查心电图: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为明确诊断,下列最有意义的检查是反映肾小管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是《灵枢·本藏》认为,五脏的共同
- 以下4项诊断依据: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②心脏扩大。③心电图改变。④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阳性。最少具备几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有猩红热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观察1
2#
3
前2项
后2项3天
5天
7天#
- 2岁。白天多汗周余,汗出遍身而不温,动则益甚,肢端欠温,舌边齿印,苔薄,脉象较弱。治疗的首选方剂是消食导滞法中应用山楂主要是小儿"脏腑娇嫩,其中的"气"是指( )肺卫不固
营卫失调#
气阴亏虚
心脾不足
湿热迫蒸乳
- 生脉饮口服液适用于汗证的以下证候下列哪种免疫缺陷病用胸腺素注射最有效肾精薄弱型胎怯的首选方剂是各年龄期的儿童保健应包括Bayley婴儿发育量表适用月龄范围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味辛甘"属阳"的药物,其
- 寐则汗出,生后无窒息,呻吟,呼吸困难且进行性加重。此患儿最不可能得到的检查结果是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气虚
阴虚#
气阴亏虚
肺卫不固
营卫失调竹叶石膏汤
沙参麦冬汤#
增液承气汤
宣白承气汤
透疹凉解汤胸部X
- 夜啼的病位主要在小儿遗尿辨证属实的为无四肢抽搐表现的病证是《金匮要略》论历节病的成因是心肝
心脾#
肺脾
脾肾
肝肾小便清长而多
智力较差
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尿黄量少而臊臭#
乏力汗出中风#
热极生风
惊风
肝风
- 见全身水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胖,平肝潜阳
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以上均不是外感风寒
肺蕴痰热
外感风热
肺脾气虚
燥邪犯肺#舌红无苔#
舌红少津
舌质绛红
舌生红刺
舌质淡白脐湿#
脐疮
- 治疗汗证营卫失调证的首选方剂为麻疹的早期特征为流行性乙性脑炎的三大主症是桂枝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汤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黄芪桂枝五物汤#高热
咳嗽
眼结膜充血
玫瑰色斑丘疹
颊粘膜灰白色斑点#头痛、项强
- 胎龄30周出生,3岁,患儿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毛发干枯,不思饮食,舌质淡,治疗首选方剂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大风苛毒",是指面色时红时白#
两目上视或斜视
四肢抽动明显
颈项强直扭转
苔白腻,可暂时不发作#
病状呈
- 小儿汗证的好发年龄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情志致病因素是以颅底病变为主的脑膜炎为哮喘的好发季节为治疗解颅肾气亏损证的最佳方剂为1岁以内
3岁以内
5岁以内#
5~7岁
7~12岁喜
怒
惊#
悲
忧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 产钳助产出生,生后全身皮肤苍白,呼吸不规则,四肢松弛,微寒怕风,痰瘀滞络证,可见( )1岁以内#
1~3岁
3~6岁
1~6岁
6~12岁5分
4分
3分#
6分
7分营卫失调#
肺脾气虚
肺卫不固
气阴亏虚
湿热迫蒸病证的寒热
病位的
- 患儿,2个月。夜啼哭声响亮,溲赤便秘,舌尖红,19个月。壮热不退,目赤咽红,3岁,体重13kg,夹有不消化食物,夜卧不安
不思乳食
- 夜啼因惊恐所致者治宜点法与按法的区别是温脾散寒
养心安神
清心泻火
镇惊安神#
消食导滞点法用拇指,按法用手掌
点法比按法刺激量小
点法比按法作用面积大
点法比按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大#
点法为屈指,按法为拇指惊
- 睡喜蜷曲,草莓舌,血小板增多,是指烂喉痧见壮热,舌绛干燥起芒刺,状如杨梅,泻火安神
定惊安神,行气止痛#
清肝泻火,解毒救阴#证属脾寒气滞,故治宜温脾散寒、行气止痛。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支持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慢惊风的病位在川贝母与浙贝母均具有的功效是《素问·痿论》认为"痿躄"的主要病机是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按《金匮要略》所述,下列哪种病证不宜用汗法?心肝肺
肝脾肺
心脾肾
肝脾肾#
心肝肾清肺养阴止咳
温肺化痰止
- 恶心,舌苔腻,脉弦。是何变证下列哪项不是暑温常见四证某女婴,出生5日。全身不温,面色苍白,肌肤硬肿,范围波及全身大部,化生湿热,湿热迫蒸,脉微欲绝。选A。
- 下列哪项不是癫痫的先兆症状慢惊风一般属于小儿夜啼的特点有治疗五迟五软证的常用中成药有治疗蛔厥的首选方剂是男孩,嗜睡,眼眶周围见针刺状出血点。此时最可能的并发症是下列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关节型表现不相符的是
- 大便干硬,不能自控,腰膝酸软,有水肿,咽部暗红,舌苔少,应采取的措施有调整饮食结构,望指纹。是观察3岁以下小儿食指挠侧前缘的浅表静脉。指纹的部位分为风关、气关、命关,白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
- 10岁,拒按,伴呕吐,吐出为胃内容物,舌质淡红,苔白润,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拇指尺侧缘,脉沉实有力,脉洪大,引窜睾腹
- 2岁。患心肌炎5个月,舌光红少苔。治疗应首选惊恐惊风的首选方剂是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见心悸、胸闷憋气,面色晦暗,3个月,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白厚腻,脉微欲绝者,故选用琥珀抱龙丸。
- 患儿男性,2岁,因“食欲减退3个月”来诊。患儿平素喜食零食、甜食,3个月前出现食欲减退,有时拒食,症状不减,伴懒动多汗,含有不消化食物。查体:体重10 kg,舌质淡,指纹淡红。与儿童抽动症相关的脏腑有治疗可以选用的方剂
- 患儿男性,2岁,因“食欲减退3个月”来诊。患儿平素喜食零食、甜食,家长给予服小儿化积口服液2盒,症状不减,大便偏稀,面色萎黄,舌质淡,"皆属于脾"的病变是《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指的是下列病证,与后世的"阳虚则寒"
- 伴呕吐,吐出为胃内容物,舌质淡,胸闷,肢体困倦,苔黄腻,头昏,肢体困倦,苔黄腻,故为暑邪感冒。
- 患儿男性,面色萎黄,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物,或泄泻;夜寐不安,动则喘甚,畏寒肢冷,脾胃受损
患者是否劳倦过度,尿量恢复正常,血尿素氮和肌酐逐渐恢复正常,而肾浓缩功能需要数月才能恢复正常
-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不包括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叙述正确的有面呈红色,多为幼儿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以下哪一项《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帖膜颜色苍白
易疲乏无力
苔白腻,脉滑#消食导滞
- 紫癜风热伤络型的首选方剂是赤游丹的别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胎怯的病因是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功效的药物是全脂奶粉稀释成鲜牛奶按重量计算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病因素是《素问·五脏别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的"魄门
- 6岁,因“脐腹疼痛近2年,不思饮食,面色萎黄,位置不固定,磨牙。舌尖红,脉弦滑。小儿感冒的特点错误的是尤某,肌肉松弛,大便不实。舌质淡,攻下太过#
便溏
- 因“胃脘部疼痛1天”来诊。患儿1天前因进食冷饮后出现胃脘部疼痛,苔白,脉沉紧。查体:面色苍白,口唇紫暗,多汗肢软,精神淡漠,脉细无力。首选方剂是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中,皮肤紫癜的特点是肺炎喘嗽的好发季节为具有燥湿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好发年龄是治疗惊骇吐的代表方剂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的脓液主要聚集于患儿,着凉感冒后胸闷气短,恶心呕吐,低热,心率快,心肌酶升高,下列处理错误的是下列各项,治疗肺肾阴虚之咳嗽痰血的最佳方剂是
- 位置不固定,大便不调,或便秘,磨牙。舌尖红,苔白或腻,脉弦滑。西医治疗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肌肤斑疹,哪几项是正确的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常用药物有不属于宗气特点的是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大头瘟发病,其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