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正确答案 :A
秋气
解析: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单选题]《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 :A
肾气有余
解析:肾气有余
[单选题]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
正确答案 :B
桂枝附子汤
[单选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 :D
外寒内饮、饮重于热
[单选题]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治宜
正确答案 :C
栝蒌薤白白酒汤
[单选题]淋家误用汗法可引起
正确答案 :B
便血
[单选题]《金匮要略》将黄疸病以( )分类
正确答案 :A
病因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单选题]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
正确答案 :B
湿邪偏重,湿中蕴热者
[单选题]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这种配伍关系是
正确答案 :B
相使
解析: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单选题]下列病证出现往来寒热,发有定时的是
正确答案 :A
疟疾
[单选题]正常人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可听及的呼吸音是
正确答案 :A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单选题]临床中大量蛋白尿是指尿中排出蛋白超过
正确答案 :E
3.5g/24h
[单选题]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包括
正确答案 :B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解析:腧穴的主治特点(即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2.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
3.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单选题]皮肤针法的循经叩刺法常用于叩刺
正确答案 :B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解析:皮肤针循经叩刺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单选题]外用有收湿敛疮的功效,可解毒、消肿、止血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B
五倍子
解析:五倍子外用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湿疮流水、肛脱不收等证,故应选B。
[单选题]月经推迟的治疗配方取穴是( )
正确答案 :D
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