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下列关于五脏外合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B
  • 肝合爪


  • [单选题]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 正确答案 :D
  • 燥邪


  •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实证的临床表现
  • 正确答案 :E
  • 二便不通


  • [单选题]霍乱阳亡阴竭,症见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当用下列何方主之
  • 正确答案 :D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单选题]下列何方配伍了相反的药物
  • 正确答案 :E
  • 甘遂半夏汤

  • 解析:苓桂术甘汤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病因病机:心下即胃之所在,胃中有停饮,故胸胁支撑胀满,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 证候:胸胁支满、目弦,或伴有小便不利。 辨证:脾阳不足,痰饮内停。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 [单选题]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温热类的温病( )
  • 正确答案 :D
  • 伏暑


  • [单选题]热盛动风兼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治宜
  • 正确答案 :B
  • 羚角钩藤汤加石膏、知母


  • [单选题]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温肾散寒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乌药

  • 解析:乌 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疝腹痛

  • [单选题]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
  • 正确答案 :C
  •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 解析: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本方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 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皆可治暑热耗伤气津之证,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脉虚数等。但竹叶石膏汤以石膏与麦冬为主,功善清热泻火养阴,辅以人参、半夏调和脾胃,重在清解余热,兼以益气生津和胃。清暑益气汤以西洋参、石斛、麦冬为主,功善益气养阴,重在益气养阴生津。

  • [单选题]牡蛎散煎煮时,原方注明应加入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D
  • 小麦

  • 解析:牡蛎散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主证候,乃卫气不固,阴液外泄,心阴不足,阳不潜藏,心气耗伤所致。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合而益气固表,敛阴潜阳。

  • [单选题]正常成人网织红细胞百分数是
  • 正确答案 :D
  • 0.5%~1.5%


  • [单选题]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
  • 正确答案 :E
  • 18寸

  • 解析:18寸,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以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来量取腧穴定位方法。可分作以下3种。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3.横指同身寸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又名“一夫法”。 [手指同身寸.png]

  • [单选题]大敦穴的定位是
  • 正确答案 :E
  • 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处

  • 解析:大敦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 ①疝气,少腹痛;②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④癫痫,善寐。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单选题]外用有收湿敛疮的功效,可解毒、消肿、止血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B
  • 五倍子

  • 解析:五倍子外用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湿疮流水、肛脱不收等证,故应选B。

  • [单选题]具有补肝肾、行血脉、强筋骨功效,有补而不滞优点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续断


  • [单选题]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共同症状是
  • 正确答案 :B
  • 脘腹胀闷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消化内科学(中级)[代码:306] 神经内科学(中级)[代码:308] 血液病学(中级)[代码:310] 胸心外科学(中级)[代码:319] 小儿外科学(中级)[代码:322] 烧伤外科学(中级)[代码:323] 妇幼保健(中级)[代码:364] 中医内科学(中级)[代码:315] 中医妇科学(中级)[代码:331]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代码:327]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