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正确答案 :D
别络
[单选题]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喜怒不节”所伤的部位是
正确答案 :C
五脏
[单选题]“血痹虚劳篇”治疗上特别重视何脏
正确答案 :D
脾肾
[单选题]虚热肺痿为上焦有热所致,咳痰症为
正确答案 :D
稠痰白沫
[单选题]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
正确答案 :C
清热燥湿
解析: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通泄大便,治疗便秘。
降泄气逆,治疗咳喘、呕吐等。
清泄火热,治疗火热证。
②苦燥——燥湿作用,治疗湿证。如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苦坚——坚阴,又称存阴,即泻火存阴,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单选题]芳香药多具有
正确答案 :A
辛味
解析:辛味 能行——行气、活血
能散——发散
①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血阻滞证;
②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单选题]既能杀虫消积又能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D
槟榔
解析:槟榔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2012
应用:
肠道寄生虫病。
食积气滞,泻痢后重。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兼能缓泻通便。
水肿,脚气肿痛。既能利水,又能行气,气行则助水运。
[单选题]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正确答案 :A
芍药、甘草
解析: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治外寒里饮证。治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桂枝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半夏降肺温肺,化饮止咳,燥湿醒脾,断绝饮生之源。干姜温肺散寒,温阳化饮。细辛温阳化饮,既助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又助半夏、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并制温热药散寒化饮而不损伤阴津。芍药补血敛阴,既能滋荣营气,又能利饮利水。甘草既能补中荣汗源,又能培土生金和肺气。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
[单选题]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除半夏、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外,还有
正确答案 :C
黄连、黄芩
解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所致。治宜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中半夏散结消痞,和胃降逆,干姜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黄连黄芩泻热开痞,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七味相合,使寒热得除,气机得畅。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意在和胃而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适于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之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重在调中补虚,适于胃气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
[单选题]主治阴暑证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 :D
香薷散
解析: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香薷 白扁豆 厚朴 酒一分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单选题]潮热最基本的特征是
正确答案 :D
按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解析:潮热 发热特点 兼证 病机
日晡潮热 热势较高,日晡热甚 腹胀便秘 阳明腑实
骨蒸潮热 午后及夜间低热 颧红,盗汗 阴虚
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午后明显 头身困重 湿热郁蒸
瘀血潮热 午后夜间低热 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 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潮热.png]
四种潮热
热势较高?
低热为?
表现为身热不扬?
午后或夜间?
日晡发热?
各自兼证?
寒热往来--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问寒热.png]
[单选题]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
正确答案 :D
假神
解析: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突然好转---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
[单选题]率谷穴位于
正确答案 :B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解析:率谷
定位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小儿急、慢惊风。
操作 平刺0.5~0.8寸。
[单选题]针刺治疗胁痛的主穴包括
正确答案 :A
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解析:胁痛
【病因病机】
胁痛主要责之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本病以气滞、血瘀、湿热引起“不通则痛”者为实证,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者为虚证。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或跌仆闪挫,损伤胁络,瘀血停留;或外感湿热郁于少阳,枢机不利;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积湿生热,肝胆失其疏泄条达,经脉气机阻滞而发为胁痛。若久病体虚,劳欲过度,阴血亏损,脉络失养,亦可发为胁痛。
【辨证】
主症 胁痛多见于一侧。由于病因、病性、病程的不同,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而言,初起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以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配穴 肝气郁结加内关、太冲;气滞血瘀加膈俞、太冲;肝胆湿热加丰隆、侠溪;肝阴不足加肝俞、三阴交。
操作 虚证时足三里用补法,其余主穴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局部穴可以仅取患侧,针期门用1~1.5寸毫针平刺或斜刺0.5~0.8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肝、胆、脾、胃、肾、神门、胸。取患侧为主,毫针刺,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埋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 选局部阿是穴2~3个。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可加拔火罐。适用于气滞血瘀胁痛。
(3)穴位注射 选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每次选1~2穴,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维生素B↓121ml,每穴注射0.5~1ml;或注射于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向上提再注入药液。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肠痈临床特点的是
正确答案 :C
板状腹
解析:肠痈
【病因病机】
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肠胃痞塞;或过食油腻辛辣,湿热内蕴肠间;或暴食后急迫奔走或腹部用力过度,肠络受损,瘀阻不通。以上原因皆可引起肠腑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积热不散,腐肉成痈。本病病位在大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湿阻、热腐,基本病机为肠腑气蕴,热盛肉腐。
【辨证】
主症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阿是穴 阑尾 上巨虚
配穴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便秘加腹结。
操作 诸穴均用毫针刺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针2次。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取右天枢、右阑尾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法 选取阑尾、神门,中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2次。
[单选题]循行"贯脊"的经脉是( )
正确答案 :C
足少阴肾经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