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的是
  • 正确答案 :B
  • 先安未受邪之地


  • [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 正确答案 :B
  • 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 解析: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单选题]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
  • 正确答案 :E
  • 妊子

  • 解析:妊子

  • [单选题]根据《素问·痹论》所述,以疼痛剧烈,固定不移为特点的痹证是
  • 正确答案 :C
  • 痛痹


  • [单选题]关于风温发病,论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D
  • 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 [单选题]败毒散的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A
  • 柴胡、前胡

  • 解析: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所致。   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臣以川芎,柴胡。佐以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药。此外,方中人参亦属佐药。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 [单选题]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
  • 正确答案 :D
  • 假神

  • 解析: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突然好转---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

  • [单选题]正常的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多少
  • 正确答案 :C
  • 1/4

  • 解析:Q波深度:除avR可以出现较深的Q波外,其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V1、V2导联不可能出现Q波。 ST段:下移<0.05mV,抬高除V1~V3导联<0.3mV,其余导联均<0.1mV。 T波:与主波方向一致,振幅<同导联R波的1/10。

  • [单选题]学习和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是
  • 正确答案 :D
  • 突触长时程增强电位

  • 解析: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4种。   (2)记忆系统:在记忆过程中,由于从信息的输入到提取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同。   可以把记忆分为3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3)记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

  • [单选题]不伤害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 正确答案 :E
  • 正确处理审慎与胆识的关系


  • [单选题]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 正确答案 :D
  • 蒜泥灸

  • 解析: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剌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祛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e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 [单选题]无瘢痕灸多用于治疗
  • 正确答案 :D
  • 虚寒病证

  • 解析: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 [单选题]下列选项,关于外感头痛治则,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E
  • 祛风通络止痛

  • 解析:外感头痛 治法 祛风通络,散邪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太阳 风池 列缺 配穴 风寒头痛加风门、合谷;风热头痛加大椎、鱼际;风湿头痛加偏历、阴陵泉。

  • [单选题]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兼见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宜配
  • 正确答案 :E
  • 四神聪、悬钟

  • 解析:【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气血,调理气机。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关元 肝俞 脾俞 肾俞 膻中 足三里 配穴 脾气不足加太白、三阴交;失眠加神门、照海;健忘加印堂、水沟;肝气郁结加太冲、内关。 操作 背俞穴用补法,膻中、百会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选足太阳经背部第1、第2侧线,用火罐行走罐法或闪罐法,以背部潮红为度。

  • [单选题]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腧穴为主( )
  • 正确答案 :D
  • 热证


  • [单选题]下列各组足少阳胆经腧穴,均位于腓骨前缘的是( )
  • 正确答案 :C
  • 外丘、光明、悬钟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消化内科学(中级)[代码:306] 肾内科学(中级)[代码:307] 神经内科学(中级)[代码:308] 眼科学(中级)[代码:334] 耳鼻咽喉科学(中级)[代码:336] 皮肤与性病学(中级)[代码:338] 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 计划生育(中级)[代码:360] 中医眼科学(中级)[代码:335]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代码:316]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