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框架梁宜采用后张有黏结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混合配置方式
题目:关于在抗震设防区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解析:A项,9度区也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但应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CD两项,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11.8.4条,预应力强度比对框架梁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从使用角度看,该比值大一些好,从抗震角度看,该比值小一些好。应结合工程具体条件,全面考虑两方面的要求后确定。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某24层高层住宅楼,首层层高3.25m,结构总高度66.80m,采用钢筋混凝土全现浇剪力墙结构。底层某矩形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墙体端部约束边缘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用HRB400级,墙体分布钢筋和端部约束边缘构件箍筋用HRB335级。
若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底层某矩形剪力墙墙肢b×h=200mm×3500mm,则墙肢的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长度h[XBzc.gif]=( )mm。
400
[单选题]下列关于基础构件配筋的要求,其中何项是不正确的? ( )[2007年真题]
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
解析:B项,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4.15条,梁板式役基的底板和基础梁的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不少于1/3 贯通全跨,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底板上下贯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0.15%,正确;C项,根据第8.4.16条,柱下板带中,柱宽及其两侧各0.5 倍板厚且不大于1/4 板跨的有效宽度范围内,其钢筋配置量不应小于柱下板带钢筋数量的一半,且应能承受部分不平衡弯矩,平板式筏基柱下饭带和跨中板带的底部支座钢筋应有不少于1/3贯通全跨,顶部钢筋应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上下贯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正确;D项,根据第8.5.3条第7款,桩的主筋配置应经计算确定;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锤击沉桩)、0.6%(静压沉桩),预应力桩不宜小于0.5%;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桩顶以下3~5倍桩身直径范围内,箍筋宜适当加强加密;错误。
[单选题]关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以下3种说法:
Ⅰ.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两侧均为设计值;
Ⅱ.裂缝宽度计算时,荷载组合的效应为准永久值,而不是设计值;
Ⅲ.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大挠度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
试问,针对上述说法正确性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Ⅰ、Ⅲ正确,Ⅱ错误
解析:由《混规》第6.6.1条,公式左侧为效应设计值,右侧为抗力设计值,因此,均为设计值。Ⅰ正确。
由《混规》第3.4.2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左侧为效应设计值。Ⅱ错误。
由《混规》第3.4.3条,Ⅲ正确。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荷载、荷载组合、荷载效应等知识的掌握。
【解题分析】
1.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等式左边的内力和右边的抗力均为设计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荷载组合的效应也为设计值,过去习惯上称为标准值,是针对荷载而言的。
2.考生如果不熟悉规范,想当然地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7.1节、7.2节中去找答案,将浪费很多时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考生备考时应全面复习(如果考生熟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单选题]轴心受压格构式构件在验算其绕虚轴的整体稳定时采用换算长细比,是因为( )。
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解析: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5.2.4条,实腹构件的剪力对弹性屈曲的影响很小,一般不要考虑。格构式构件绕虚轴失稳时,其整体稳定性与实腹压杆不同,应考虑在剪力作用下柱肢和缀材(缀材或缀条)剪切变形对弯曲临界力的影响,在计算时多采用换算长细比来反映这一不利影响。
[多选题]38.《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的局部修订,有哪些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