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列缺
题目:既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的穴位是
解析: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主要指的是
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单选题]引起太阴病的主要病机是
中阳不足,寒湿内盛
[单选题]“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治用
白虎加人参汤
解析: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肺胃热盛而伤及津液,热能伤津,亦能耗气,气虚不能化津,津亏无以上承,则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可见舌红苔黄而燥,脉大而细数。
证候: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可见舌红,苔黄而燥,脉大而细数。
辨证:肺胃热盛,气津两伤。
治则: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单选题]石菖蒲、远志的共同作用是
开窍宁神
解析:石菖蒲
性能: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2013
应用: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
2.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
3.噤口痢。可行胃肠之气。常与黄连、茯苓、石莲子等配伍。
4.健忘、失眠、耳鸣、耳聋。
5.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单选题]治疗噤口痢,虚实皆可选用的药物是
石菖蒲
解析:石菖蒲
性能: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2013
应用: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
2.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
3.噤口痢。可行胃肠之气。常与黄连、茯苓、石莲子等配伍。
4.健忘、失眠、耳鸣、耳聋。
5.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宣法、通法
解析:常用治法
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而有表证者。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泻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证。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其中,和解之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之法适用于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此外,尚有和营卫、和胃气等,亦属和法范畴。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脏腑之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大定风珠的组成中药物
牛膝
[单选题]触按疮疡局部,肿处烙手而压痛者,病属
实热证
[单选题]关于肥胖症的治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不需配合锻炼
解析:【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中脘 天枢 曲池 阴陵泉 丰隆 太冲
配穴 腹部肥胖加归来、下脘、中极;便秘加支沟、天枢。
操作 毫针泻法。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胃、内分泌、三焦、脾。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餐前30分钟压耳穴3~5分钟,有灼热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