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学网

27.《砌体规范》的7.3.4条条文说明中指出,"承重墙梁在托梁顶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061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布丁学网发布"27.《砌体规范》的7.3.4条条文说明中指出,"承重墙梁在托梁顶"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布丁学网建筑工程频道。

  • [多选题]27.《砌体规范》的7.3.4条条文说明中指出,"承重墙梁在托梁顶面荷载作用下不考虑组合作用,仅在墙梁顶面荷载作用下考虑组合作用",如何理解这里的荷载组合?

  • A. 27.必须明确,此处的"组合作用"并不是指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组合。 托梁上部的墙体,从受力的角度看,既是托梁的荷载,又与托梁一起作为组合体共同受力,所以说,二者有"组合作用"。

  • 查看答案&解析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应限制结构层间位移;有关按弹性方法计算出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Δu的下列几种认识,其中何项是不准确的?(  )[2007年真题]
  • A.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Δu以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B. 楼层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C. 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水平力作用下结构位移计算的影响
    D. 位移计算时,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

  • [单选题]某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间层高H=2.8m,圆形装饰柱直径d=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向受力钢筋为HRB335,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30mm,配置螺旋式间接钢筋,箍筋直径为8mm,箍筋间距s=50mm,箍筋为HPB300钢筋。
  • 假定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400kN,弯矩设计值M=80kN·m,偏心距增大系数η=1.11,则纵向受拉钢筋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α[XBzt.gif]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 B. 0.345
    C. 0.427
    D. 0.498

  • [多选题]《钢规》5.1.2条第4款,给出了等边角钢绕平行轴稳定时的换算长细比计算公式,即公式(5.1.2-8α),但是,在该条的"注"又指出,对于单面连接的单角钢轴心受压构件,按3.4.2条考虑折减系数后可不考虑弯扭效应。二者似乎矛盾,如何理解?
  • A. 规范的3.4.2条为强制性条文,按照该条,对单面连接的单角钢,在按照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强度和稳定性时,需要考虑折减系数。该规定是沿袭88规范的做法。 考虑到单轴对称截面绕对称轴的稳定性是弯扭失稳问题,88规范中未计及弯扭影响直接取为C类截面的处理方法比较粗糙,2003规范将其改进为采用换算长细比以考虑弯扭的影响,这就是规范的5.1.2条。也就是说,采用换算长细比的做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绍蕃《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回顾与展望》(工业建筑,2009年第6期)中,在谈到提高规范透明度时指出:"计算的简化,不应该把问题的技术实质掩盖起来。单轴对称的轴心压杆在绕对称轴失稳时呈弯扭屈曲,必须计入扭转的不利影响。过去为了简化计算,将它作为弯曲屈曲对待,只是采用较低的稳定系数,扭转的效应被掩盖起来,不利于设计值掌握构件的真实性能。这个问题已在GB50017-2003规范得到解决。3.2.4节提到的单面连接的单角钢强度计算,则是剪切滞后的概念被掩盖了,还待解决。" 只是,2003规范的公式(5.1.2-8α)计算比较麻烦,远不如折减系数简便,这就必然导致在现阶段,大家会更乐意采用强度折减系数,换算长细比的执行则会大打折扣。

  • [单选题]关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下列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
  • A. 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当房屋的预估最大沉降量不大于120mm时,其长高比可大于2.5
    B. 对有大面积堆载的单层工业厂房,当厂房内设有多台起重量为75t、工作级别为A6的吊车时,厂房柱基础宜采用桩基
    C. 长高比过大的四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缝宽50~80mm
    D. 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用箱基、桩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

  • [单选题]下列关于木结构设计的论述,其中何项不妥?
  • A. 对原木构件,验算挠度和稳定时,可取构件的中央截面
    B. 对原木构件,验算抗弯强度时,可取最大弯矩处截面
    C. 木桁架制作时应按其跨度的1/200起拱
    D. 木结构建筑不应超过五层

  •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基基础设计的论述,何项不正确?
  • A. 当基岩面起伏较大,且都使用岩石地基时,同一建筑物可以使用多种基础形式
    B.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C. 单柱单桩的人工挖孔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持力层检验,应视岩性检验孔底下3倍桩身直径或5m深度范围内有无土洞、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D. 低压缩性地基上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允许值为120mm

  • [单选题]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中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板柱-剪力墙结构结构形式的区分,以及抗震设计中对它们不同要求的一些说法,其中何项全部正确? (  )[2008年真题]
  • A. 框架-核心筒结构必须有核心筒;板柱-剪力墙结构无核心筒
    B. 框架-核心筒结构有周边框架梁;板柱-剪力墙结构无周边框架梁
    C.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与周边框架之间宜采用梁板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楼盖可无内部纵梁和横梁
    D.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各层框架柱只需承担相应方向地震剪力的20%;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的各层板柱部分应能承担相应方向地震剪力的20%

  • [多选题]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陆续颁布新版本,2011年考试时是否采用新的版本?如果新旧版本混用,该如何答题?
  • A. 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公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自2010年12月1日实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自2011年7月1日实施。根据笔者的经验并参照往年考试的惯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该按照新版本复习,答题会用新版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由于自施行到考试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所以,会仍按照2002版考试。 由于新旧版本之间的衔接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为避免争议,笔者认为,出题人会在卷面题目后的提示中指定答题所依据的规范。

  • [多选题]"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如何区别?
  • A. 目前关于结构可靠性的最新国家标准为《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在"术语、符号"一章,对"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给出了定义,如下:设计使用年限(designworkinglir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设计基准期(designreference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等的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该标准的表A.1.3将房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为5年、25年、50年、100年四类,分别适用于临时性结构、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普通房屋和构筑物、标志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表A.3.3将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为30年(小桥、涵洞)、50年(中桥、重要小桥)、100年(特大桥、大桥、重要中桥)三类。 该标准的A.1.2条规定,房屋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A.3.2条规定,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笔者注意到,不少教材存在"设计使用年限"与"设计基准期"混淆的情况。例如,侯治国《混凝土结构》(第二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将"可靠性"这一概念解释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基准期为50年),在规定的条件下(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第25页指出,可靠度概念中的"规定时间"即"设计基准期";张树仁等《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第40页指出,这里所说的"规定时间"是指分析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所取用的设计基准期。 事实上,依据给出的术语可知,这里的"规定的时间",应是指"设计使用年限"。 之所以出现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该标准的1.0.5条规定:"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对完成其预定功能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可靠度一般可用概率度量。确定结构可靠度及其有关设计参数时,应结合结构使用期选定适当的设计基准期作为结构可靠度设计所依据的时间参数"。也就是说,在这个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设计基准期"、"设计使用年限"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132-90中也只有"设计基准期"这一术语)。而规定各个行业(例如公路、铁路、水力)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均以此为依据制定,故目前在公路类的混凝土教材中均依然认为"规定的时间"是指"设计基准期"。 另外,对于耐久性的描述中,同样涉及一个时间区间,有的教科书称之为"设计基准期内",也是欠妥当的。因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中,术语"结构耐久性"被解释为:在设计确定的环境作用和维修、使用条件下,结构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net/show/n7m91.html
  • 推荐阅读
    考试布丁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